欢迎光临郑州市第九中学!
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九中 >> 德育建设>> 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 正文内容

薛法根扎根“弄堂小学”婉拒名校“绣球”

文章来源: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1日 点击数: 次 字号:

薛法根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这位全国小学语文界的领军人物正像他的学生所描述得那样普通:很高、很瘦,背微驼,一笑露出深深的酒窝。但是,一旦薛法根站上三尺讲台,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1988年,20岁的薛法根从江苏省无锡师范大专班毕业,成绩优异,踌躇满志。当时,像薛法根这样的大专生很是吃香,全吴江教育系统只有两个,一般都会分配到市级或县级的实验小学,但他却偏偏被分配到了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龙桥村的一所“弄堂小学”——当时的盛泽中心小学。薛法根为此“闷”了好几天,直到开学的第三天,他才独自挑着铺盖去报道。看到占地仅9亩、师生不足600人、教职工宿舍简陋的乡镇弄堂小学,薛法根的心更凉了。

  薛法根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误判——乡镇也有好发展。那几年,一股教育改革的新风正在苏州卷起,而且已悄悄地从城市吹向了乡镇,盛泽中心小学抢得了先机,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小学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确立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乡镇儿童综合素质实验》的课题研究。有了教改,薛法根人变得忙碌,心却沉了下来。 

 1990年的秋天,江浙沪小学教改研讨会召开。工作才两年的薛法根被学校领导推到台前,为与会代表执教现场作文课《织女塑像》。22岁的薛法根年少气盛,踌躇满志,精心设计教案,反复推敲,以为万事俱备。谁料想,在课堂上,平时伶牙俐齿的学生却呆若木鸡,把他晾在了讲台上。他就像个拙劣的导演,自说自演。 

     地处偏僻的小镇,哪来的名师?薛法根自有办法。他托在北京、上海的亲戚,搜罗来全国小教名师的录像带,一遍遍揣摩。经常一盘录像带,要看上十几遍。薛法根的包里,总会放着一个本子,读了什么书,教学中有了什么体会,他都会随时记下来。渐渐地,薛法根的教学开始有了底气。在实践中,他不仅得到大家的真传,而且慢慢有了自己的东西。 

 薛法根一心想把语文课上得出彩,他自己也感到彷徨,直至一次转机的出现。有一次,薛法根的导师、着名特级教师庄杏珍到学校听青年教师的课,刚巧抽到了他。当时他选上的课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了给导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薛法根用心备了课,查阅补充资料、设计电教媒体课件、推敲教学用语等,甚至还让学生把课堂中的感言事先准备好,以便第二天在课堂上“临场发挥”。可想而知,如此“准备充分”的课堂,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的感言写得激情澎湃,教学似乎达到了高潮。但在评课时,庄杏珍老师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一针见血地刺破了他的课前“小把戏”:这是在上课吗?上课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 
    回忆起那堂课,薛法根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一刻,他像是被“敲了一下脑袋”,顿时明白: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从此,他拒绝虚假,不但敢于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缺点,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勇于暴露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 

       课题研究给薛法根课堂质量的提升,插上了另一只翅膀。1991年至1994年,薛法根进行“课堂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运行作为教学研究,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研究论文两获江苏省一等奖;1997年,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顽症,原创性地提出“组块教学法”,旗帜鲜明地提倡“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组块教学,实现了由“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回归教育本质。 

       此时,距离他那节“非常失败”的公开课,已经过去了17年。

       让每一个学生能如树一般自由而幸福地生长,是薛法根的教育理想。在教育实践中,他发现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优势潜能。薛法根给这样的教育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慧心教育。他常常说:“一个没有教育梦想的人,就没有由内而外的魅力。”在他身上,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慧心教育的奇迹。 

     2008年,薛法根任教六年级2班,班上有一个全校闻名的“不及格专业户”小靓。“不抛弃,不放弃!”放学后,薛法根常常陪着小靓复习课文,一首简单的《我爱你啊,中国》整整读了一个星期。孩子的记性差,昨天背的今天忘了,他从来不责怪、不埋怨,从头开始教。最终,小靓成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学生小田曾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孩子,二年级时跟随到苏务工的父母来到盛泽,插班入学。最初,小田内向,自卑,语文成绩只能考到30多分。班级开展“循环日记”活动,五人一组轮流写,每个组都不要小田。“差生是上天派给老师的礼物,可以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薛法根决定带着小田,亲自招募了一个小组。小田的每一篇日记不但得到薛法根的指点,还得到同学的相互修改,进步很快。 
  一次,薛法根外出学习,周末匆匆赶回查看小组的循环日记,小田在日记里写道:“……薛老师不在学校,我真地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像一朵插在花瓶里的花——没有根了。”薛法根拍案叫绝。第二天,薛法根把这个精彩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猜是哪位同学写的,同学们猜的都是优秀学生的名字。当薛法根拿出日记本,写下小田名字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很惊愕。薛法根乘机提议,全班同学给小田“一分钟的掌声”。站在讲台上,小田热泪盈眶,这“一分钟的掌声”,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慢慢自信起来,学习也更主动了。如今,他的语文成绩稳定在90分以上。 
     早些年,薛法根接教三年级并担任班主任,班上有个孩子不肯上学。为了让这个孩子主动上学,薛法根出了怪招,把孩子的课本、作业本全部没收,让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读书、写作业。第一天,孩子觉得很高兴,很放松;第二天,有些坐不住了,东张西望看同学的课本,但被薛法根故意阻止;到了第四天,孩子终于忍不住了,主动找薛法根要回自己的书本。这时,薛法根趁机和他约法三章。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拖拉过作业,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这是薛法根独创的“饥饿疗法”。  
     薛法根认为,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人”字有两笔,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相知。教育,就是既要教书,让孩子学到知识;又要育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学会做人。薛法根用自身的实践不仅向学生,也向教师诠释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慧心教育。但是,一座灯只能照亮一丈的光亮,无数的明灯才能照亮整个天空。“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明灯,就能照耀更多的学生。”点灯之路上,校长薛法根奋勇前行着。 

 2004年,薛法根担任盛泽小学校长后,每天早上7点,便会出现在学校门口,和老师们一起迎接孩子的到来。打招呼声此起彼伏,很多家长早就熟悉了这位身材消瘦的薛校长。 

下午3点左右,薛法根开始了一天的第二次巡查,低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自由活动。“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安全。另一方面,我要留意有些孩子为什么留在学校,哪个地方这么有吸引力,让孩子不想马上回家,可以再开设一些项目。”在薛法根眼里,再好的校园设施,如果没有教育意义,如果学生不喜欢,都是一种浪费。轮滑队、陶艺组、足球队、书吧陆续在学校设立,深受学生欢迎。

对学生宽容的薛法根,对老师更多的却是严格。 
  一次,一位年轻教师讲《她是我的朋友》。课堂上,一位女同学表现特别积极,每次提问都要抢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几次下来,教师有点不耐烦,随口说了句:“我知道,就你知道。”那位女生赶紧放下手,低下了头。课堂的热烈,让这位老师很快忘了这个细节,可课后薛法根在评课环节,却“狠狠地批评了这位教师,都掉眼泪了”。薛法根心里清楚,老师的一个坏习惯,就可能毁了一个孩子,“我这么严厉,就是要让这位老师记住,以后不能再犯了。”“每次薛校长评课,其他老师都开玩笑,要带好手帕再去,准备好挨批。”盛泽小学老师王晓奕说,“听评课、带手帕”在盛泽小学是一个严肃的笑话,老师们都得认真打磨课程。 
  为了给教师加加能量,薛法根带领学校科研“志愿兵”,创办了青年教师理论夜校,利用每周三晚上的休息时间,一起学习理论、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大家互相启发,智慧的火花不时涌现。薛法根还开设了“杏坛论语”,让每个教师登台演讲,让思想碰撞,让智慧交锋。为了引领更多语文老师一起成长,薛法根还开了教育博客,将最新的课例设计、教学实录、论文随笔,毫无保留地传到网上。短短几个月,点击量便突破了10万人次。多年来,薛法根指导的教师中,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5人被评为市级名教师、12人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60多人获得省市教学比赛等级奖。

  薛法根深爱着教育事业。他,是一个农村走出的孩子,是“书包翻身”的一代;他通过刻苦钻研,逐渐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教师。成名后,面对众多名校抛出的“绣球”,他却选择了扎根乡土,坚守在一所乡镇小学。整整28年,他一心一意,无怨无悔。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智慧,蕴含在每一节课中,把崇高的师德化作对学生的爱,把青春人生奉献给他钟爱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