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
总结
《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郑州九中作为河南省郑州市第一批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学校追求“精一执中”的办学精神,构建“中”文化思想,努力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和教育品牌。
在学校领导和博士团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成立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开始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我们包校本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利用课题研究方式推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课题开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研究》。由黄颖慧担任课题的主持人,于2012年5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教研室和省教研室审批,于2012年9月正式立项。考古与中原文化>
2.2012年10月15日,在博士团队指导下,在九中报告厅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上交省市教研室课题管理组。
3.2013年5月申报结题。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通过对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调查研究,确定校本课程选题范围。
文献资料的准备、信息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课题组人员的遴选与确定。
2. 2011年1---2月,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在所确定校本课程的选题范围中进一步确定选题方向。
3. 2011年2--5月,组织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讨论研究,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的选题,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在学校举行课题论证会,论证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进入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总负责人:黄颖慧
《考古与文物鉴赏》分册编写与教学任务刘朝负责,图片记录文字整理有黄颖慧负责,统稿校对有黄颖慧、刘朝、王大昀负责,社会实践活动有刘朝、黄颖慧负责。
(二)实施阶段:
1. 2011年5---9月,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完成校本教材《考古与文物鉴赏》(实验版)的初稿编写。
2. 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高一年级宏志和创新班4个教学班以选修课程进行实验,不断在教学中修订完善。
3.组织学生参观河南博物院,刘朝老师亲自解说,传授文物鉴赏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分展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深化研究阶段
1. 2012年1-4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中选取素材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教材内容的划分和编写体例等方面的研究。
2. 2012年5---8月完成《中原文化读本》(实验版)的初稿编写以及统稿校对工作。
具体分工如下:
《中原文化读本》分册编写有黄颖慧负责,教学组织高福全负责,图片记录文字整理有尚美珍负责,统稿校对有李应斌、王大昀负责,社会实践活动有高福全、黄颖慧负责。
3. 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新高一年级开始《考古与文物鉴赏》第二轮实验,新的高二年级利用学生社团开设《中原文化赏析》选修课程实验。
4.2012年9月申报校本课题《博物院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高福全老师主持。(见附件一)
充分体现课题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把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博物院文物古迹又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科学的课程理念指导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能补充、完善历史课堂教学 ,有助于学生立体地审视历史 ,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好地彰显历史教育功能。
5.为推进课程实施,组建历史学习小组(社团)---格古社。(附件二:社团材料)
6.利用周六或周日,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院专家讲座(详见附件《专家讲座汇编》)。
学生走进博物院,结合实物和图片,聆听教授和专家的专题讲座,亲自动手参加体验活动,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收获颇丰。专题内容共6讲,第一讲《源远流长的青铜时代》,第二讲《贝币和仿真钱币》,第三讲《书画经典赏析》,第四讲《印里乾坤》,第五讲《练形神冶 莹质良工—铜镜艺术》,第六讲《清代宫廷珍宝赏析》。
(四)总结验收阶段
2013 年3月至 2013年5月,对课题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汇编成册,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并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总结得失,形成物化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激发。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熏陶中,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如对中原文化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博物院、古迹景点,极大地鼓舞学生热爱中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激情。
(2)内心的情感世界得到了丰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所以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更多愿意了解身边事物、关注社会、热爱生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他们感受到了中原历史文化的深厚和凝重,激起了学生承前启后的责任心,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传承不息!
(3)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
(4)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使学生们懂得了资料、信息的获得有很多途径,如可以上网搜索、进阅览室翻阅有关图书资料、向父母或有关人员询问等,更可以走出校园亲身实践探索;资料的汇集、整理和保存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博物院历史教室的动手体验活动,课堂辩论会等。在活动中,学生亲历了选择材料、搜集整理、动手实践一系列过程,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2.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1)进一步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课题组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范围其实很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和教材仅仅是“大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只让学生抓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有效地进行挖掘利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逐渐地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学习的场所从教室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课题组老师多次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博物院参观学习,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亲眼观察体验中原文化的厚重;积极协调和河南博物建立友好的联系,将博物院的专家请进学校课堂,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向学生介绍考古、文物鉴赏、中原文化等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如以考古、文物鉴赏为主题的学校社团—格古社,在那里,同学们和社团的指导老师博古论今,找到了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志同道合的同学们的心灵交融的天地。
(3)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郑州九中有浓厚的校本科研的氛围,课题组老师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本课题被成功确立为省级课题之后,课题组老师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问题的观察发现和思考有了新的发展,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物化成果
(一)专着类:
1.校本教材《考古与文物鉴赏》(试用本)全一册,主要章节如下:
第一单元 关于考古学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第二节 考古学的分支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
第二单元 探索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 地质年代---地球的生命轨迹
第二节 海猿说---人类起源新解
第三节 中国直立人的代表---北京猿人
第三单元 漫话青铜器(一)
第一节 什么是青铜器
第二节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第四单元 漫话青铜器(二)
青铜器的分类与用途
第五单元 漫话青铜器(三)
第一节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第二节 中国青铜名器
第六单元 发现曹操墓
第一节历史上的曹操及其夫人卞氏
第二节 文献记载的曹操高陵
第三节 西高穴大墓的发现
第四节 西高穴2号墓
第五节 解析西高穴2号墓
第六节 确认曹操高陵的九大证据
第七节 漫话曹操墓
第七单元 追寻中国历代帝陵(一)
第一节 中国历代帝陵概述
第二节 中国历代帝陵风水选址考证
第三节 中国帝陵的建制
第八单元 追寻中国历代帝陵(二)
第一节 中国历代帝陵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中国名陵
2. 校本教材《中原文化读本》(试用本)全一册,主要章节如下:
专题一:史前文化---中华文化之根
专题二:政治文化----华夏政治文明的基石
专题三: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
专题四:圣贤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专题五: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专题六: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宝
专题七: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专题八:诗文文化--------中国文学的源头与高峰
专题九:武术文化--------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
3.河南博物院专题讲座汇编
第一讲:源远流长的青铜时代
第二讲 贝币与仿真钱币
第三讲 印里乾坤
第四讲 铜镜鉴赏
第五讲 明清宫廷珍宝赏析
(二)有关学生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见附件三)
1. 人文创新课程“考古与中原文化”系列之“中原名刹白马寺”
2. 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组织成员和学生参观河南博物院“匈奴与中原”文明展
3.参观临时陈列“华夏文明之源——河南古代珍宝展”
4. 让博物馆走进我们身边——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2012国际博物馆日”宣传纪实
5. 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新华网等机构和媒体报道我校人文创新工作室“2012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
(三)部分课件、活动照片和视频
四、思考与展望
1.《<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三、五年的实践就可圆满完成的。有些研究内容,如年级教学的周期性、教学效果评价的量化问题等等,尚需时日进行深入的实验。此外,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轻视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考升学率具有强大挤压作用的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妥善地解决,有待本课题的延续研究和进一步推广。考古与中原文化>
2.我们的研究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浅尝辄止。
3.我们的理性追求难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由于诸多原因,在报告中未能作专题小结,这也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4.我们提出了如何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三个系统之间教学权重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努力,却没有能够如愿的探寻到一个科学的结果,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努力。
附件一:郑州市第九中学
校本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博物院资源在课堂创新教学中的运用
课 题 主持人 高 福 全
学 科 分 类 历 史
主 要 参与人 李应斌 尚美珍 薛玲香 黄颖慧
开题报告日期 2012年12月10日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择本课题进行探讨的目的是基于现在高中生历史知识的直观获取来源比较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较弱、学习兴趣不高的学情实际,以现有的社会资源和师资力量作为依托,以历史课程教育为基础,身边的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博物馆资源为支撑,立足于历史事实,把博物院资源在课堂中加以创新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以此课题的研究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展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判断能力。
博物院是收藏、陈列人类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场所,无论它是综合的还是专题的,都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可信性的特点,都能给参观者以丰富的感知和诸多的思考,说它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教育资源是绝对不过分的。河南省郑州九中就坐落在距河南博物院1公里处,由于我校和河南博物院还有个合作,借于我校有这个便利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市博物馆),借助历史文物和史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展教材的单一知识,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促进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对博物院资源的开发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能力,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充分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它和创新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历史感性材料的积累,也有助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丰富、有助于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
二、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截至目前,有关博物院资源在课堂创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并不多,国内尤其少,此类研究尚有很大空间。下面,就本人视野所及对有关方面的文章做一综述。
马立伟老师在 《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乡土文物古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微》中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其中博物院文物古迹又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用科学的课程理念指导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也利于更好地彰显历史教育功能。
欧艳老师在《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中强调博物馆和学校都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加强交流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教育职能。该文阐述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 ,博物馆与学校在交流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学科的交流沟通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博物馆工作的开展;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孟庆金老师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工具》中强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教育品质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全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已倍受关注,学校与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教育机构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将成为必然。博物馆与学校虽然都是教育机构,且在教育对象、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和资源等方面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博物馆学习资源,本文借鉴台湾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实践,对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曹温庆老师在《博物馆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认为:科学课程的深入开展,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支持与保障。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是社会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北京地区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为主要对象进行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的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一线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科学教师对博物馆课程资源的认知度较低,博物馆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基于已有调查资料,本文概括了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的原则,分析讨论了教师对博物馆科学课程资源的认识与利用状况、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后对博
物馆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参考性策略。
韩兵,洪港两位老师在《开发与利用博物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资源》当今在大学和中小学里,青少年休息时间和放假时间都已经延长,但让人担忧的是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地去有效以及合理地利用自己的休息和放假时间,根本不知道如何使得休息和放假时间过得更加有意义,以至于很多青少年因为沾染了社会上不良的事物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博物馆具备社会教育的功能,其中具备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在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教育上有其相当大的优势,开发与利用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金屏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博物馆的作用》博物馆具有的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特点 ,正好契合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连续性特征。博物馆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能补充、完善历史课堂教学 ,有助于学生立体地审视历史 ,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博物院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成果颇多,但是针对博物院资源在创新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非常少的,也非常薄弱,尚有很大的空间去开发。在我的教学中,偶尔用了一些博物院中的实物,学生感到很兴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总是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改变了课堂沉闷和学生不敢兴趣的现状,但是在教学中没有真正的贯彻下去,总感觉应该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在课堂上讲的有些多,没有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效果也不是很好,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到参与学习中。上述研究中大多都是在大学的研究,在高中历史课中很少把博物院资源拿来增强学生对历史印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我们确定了博物院资源在课堂创新教学中的运用这个课题,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加强对历史时代背景的掌握,也能补充和完善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能补充、完善历史课堂教学 ,有助于学生立体地审视历史,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1、主要研究内容
①连接博物院资源与学生课本知识,开发和丰富相关课程资源。
②通过对博物院资源的整理,指导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运用。
③通过实物展示参观、模型制作,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实施方案
成员及分工:高福全 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材料的筛选和归纳,主持召开课题研讨会,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动态,调整研究视角和方向,全面把握课题研究方向,进行课例研究。
李应斌 材料的整理和修改;课例研究。 尚美珍 负责收集有关历史课能够运用的博物馆的资料整理。 薛玲香 负责指导上课课件的制作。 黄颖慧 监督各项工作完成的进度,及指导如何写论文。
3、进度安排
①筹备阶段:2012年10月,针对课题研究任务,分解研究项目,明确研究方法与途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调整完善研究项目。
②启动阶段:2012年10-11月,搜集理论资料,寻求理论支撑,进行理论研究,制定调研方案。
③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月,进行实践的探索、过程的调控,通过课堂的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尝试确立和完善可以与博物院资源结合的课型模式。
④结题阶段:2013年5-9月 整理、反思、总结,撰写课题论文,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并做好结题汇报工作。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研究方法:
1、调查(实证)研究法。课题存在内容和学科的差异,所以调查研究法必然是本课题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掌握初始资料到深入研究,都将大量运用这一方法。通过这一方法,为课题组积累足够的访谈记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2)文献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查阅并收集大量的统计表、汇报材料、文件和书籍等书面材料,对简化调查过程,得出定性结论会起到重要作用。
(3)行动研究法。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研究做到了学习、实践、反思三者的结合,增强课题成果的实际意义。
研究途径:
(1)教师与教师合作研究的途径
(2)教师与专家合作研究的途径
(3)利用网络与其它学科中资源整合的途径
五、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及价值
通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预期成果和价值如下:
(1)通过博物院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丰富和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
(2)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流程,为学校创新教育探索路径。
(3)撰写相关论文和报告,积累教学课例和教学反思。
六、参考文献:
①怎样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教学【J】,1963,7.
②马执斌.挖掘历史照片文献价值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J】,1999,2.
③马立伟.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乡土文物古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微.历史教学问题【J】,2009,5.
④欧艳.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D】.(社科版),2000,3.
⑤孟庆金.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工具.中国博物馆【J】,2004,3.
⑥曹温庆.博物馆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7.
⑦韩兵.洪港.开发与利用博物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资源.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D】, 2006,1.
⑧陈金屏.历史教学中博物馆的作用.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D】, 2002,6.
附件二
格 古 社
简介:
格古社成立于2012年8月,是九中社团大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员。
社团以培养学生的考古兴趣和爱国情怀为宗旨,为广大爱好考古的师生搭建了一个学习、探讨、交流的平台。
社团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河南博物院和校图书馆为主要活动阵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探究、查阅文献、老师讲座、学生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了社团成员们的知识储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指导老师 高福全
寄语: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把昨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是今天。愿你紧紧地把今天攥在手心里!
社长 冯 欣
座右铭:成功不是必然,失败不是命运。
附件三
社会实践活动
新 闻 报 道 汇 编
2011年—2013年
【文一】
【9中】人文创新课程“考古与中原文化”系列之“中原名刹白马寺”
http://news.zzedu.net.cn/zzjyxw/04/1007207.shtml
作者:图/文:郑州9中王大昀 尚美珍
近日,一组组风格别致的课堂人文创新实验课程,走近了郑州九中创新实验班的学子们。本学期以来,在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黄颖慧老师的力邀之下,来自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刘朝,深入郑州九中创新课堂,为广大学子开设了“考古与中原文化”这一颇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样一来,郑州九中广大学子每周都不仅可以近距的接触和感受考古探求精神之细微,给大家思想上带来的启发,而且浓郁的中原文化更进一步的激发了广大学子的“中原情结”。
在刘朝老师,“考古与中原文化”系列之“中原名刹白马寺”这节课汇报课上,他以生动有趣的佛教故事“释迦牟尼割肉喂鹰救鸽”,开启了课堂文化之旅。在课堂讨论阶段,创新班的同学们为此故事所体现出的“众生平等”这一佛教思想,饶有兴致。紧接着,刘朝老师又从“汉地佛教概述”、“白马寺建筑综述”、“白马寺之中国十最”、”印度佛殿”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原名刹白马寺”对整个中原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课堂上广大学子是不是的为中原文化之博大精神而赞叹,更为先人之处世哲学及精神所感染。“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精神之旅,让我们真切地而又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河南历史文化之久远,我更爱河南了!”课下孩子们激动的诉说着自己的收获。
郑州九中副校长、郑州九中学区副学区长孙国岩,在全程观课之后与听课老师一起组织了研讨,并结合整节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进行了专业化的评析。他指出:“从课堂来看,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实验课程以其实践性、新颖新和启发性必将带来孩子们创新思维方式的转变,毫无疑问学生是最大受益。因此说郑州九中人文创新课程的开设是很有意义而且很及时的,其中更有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值得郑州九中学区内相关学校共同来研讨学习。”
其实,郑州九中 “考古与中原文化”这一人文创新特色课程的开设,最早源于郑州九中田宝宏校长对校园文化的构思、设想。郑州九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她处在中原之“中”,而且距离河南博物院近乎一墙之隔。如何把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河南博物院的文化资源引人,并以“厚重河南”、“中原文化”、“考古发现”和九中“中”文化相协调的方式,开发成为一门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成为了田校长思考的着力点。正是基于此,郑州九中人文创新课程《考古与中原文化》应运而生。我们深信,随着人文创新实验课程地深入开展、不断推进,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复合型人才从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实验班中走出来,成为国之栋梁。
【文二】
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
组织成员和学生参观河南博物院“匈奴与中原”文明展
http://news.zzedu.net.cn/zzjyxw/05/1019566.shtml
作者:图/文:郑州9中刘朝 邓俊成李萍 2012-05-07
5月6日上午,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结合《中原与考古文明》课程,组织工作室成员和郑州九中创新实验班学生相约河南博物院,共同参观大型陈列“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览,将28幅大型油画与130多件(组)文物相结合展出,旨在表现战国至汉末这一时期匈奴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特征及两种文明在冲突中的大融合大汇流。油画是历史与文物内涵的生动再现,文物是油画内容的真是佐证,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点面结合地再现了历史。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最终交融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及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经久不息、永葆活力的真谛。
参观过程中,工作室成员态度认真,成员间的交流互动穿插其中。学子们积极主动,认真聆听志愿者细致入微的讲解,并不时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有些同学还带上相机,或对文物,或与同学之间留下珍贵的瞬间。参观结束后,工作室成员与创新班学生在河南博物院大厅“人与自然”雕塑前合影留念。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打开了一扇学习知识的新窗口,工作室成员结合自身参观体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就人文创新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学生结合所学中学历史知识,在领略华夏民族伟大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的同时,对我国战国至两汉时期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加深了学生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及多元一体的中华历史文明的认知。
【文三】
参观临时陈列“华夏文明之源——河南古代珍宝展”
http://school.zzedu.net.cn/xygjj/06/1046342.shtml
作者:图/文:郑州9中 刘朝 黄颖慧李萍
6月26日上午,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结合《中原与考古文明》课程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高一创新实验班和宏志班学生来到河南博物院,参观临时陈列“华夏文明之源——河南古代珍宝展”。
河南处天下之中,故称中原。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并在历史发展中浓笔挥洒。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诉说着人间的奇迹。蔚为大观的河南文物,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2010年至2011年,由河南省文物局等主办的“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在日本东京、九州、奈良的三大国立博物馆巡回展出。该展围绕华夏文明之源这一主旨,集合河南文物精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释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起日本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值此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重返中原大地,以其无穷的魅力展示于公众,回馈长期以来关心、保护文化遗产的广大民众。该展览汇集河南省18家文物单位收藏的出土文物精品160余件,时代从夏一直延续至北宋,分“帝国形成”、“匠作技艺”、“宗教与艺术”三部分,多方位再现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彰显我们祖先在中原这块大地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整个参观过程中,学生们纪律有序且积极主动,在细致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对于河南古代文明的认知,在记录本上进行着详细的记录,有些同学还利用相机等记录手段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参观结束后,学生们自发在河南博物院大厅合影留念。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学生们在学习《中原与考古文化》校本课程的基础之上,为学生了解家乡河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使学生在触摸中原历史的同时,感受厚重河南,拉近情感距离,让这种历史文化上的血脉联系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巨大动能。学生们纷纷表示参观此次展览,收获颇丰,在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热爱家乡、将来学有所成报效家乡的决心。
【文四】
让博物馆走进我们身边
——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2012国际博物馆日”宣传纪实
http://news.zzedu.net.cn/zzjyxw/05/1026153.shtml
作者:图/文:郑州9中郑州9中 刘朝 邓俊成 黄颖慧
5月18日,“2012国际博物馆日”。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依托河南博物院这一资源平台,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张贴主题海报和讲授《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等方式向全校师生宣传“2012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6年。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是“2012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在这次宣传活动中,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受益匪浅。大家从国际博物馆日游活动中,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导大家今后更好的欣赏和品味博物馆文化,拉近大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空间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宏志班和创新班的学生结合《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和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等博物馆(院)的参观经历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新形势下对于当代博物馆的理解、认识和思考,表示要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发掘高中历史课程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修养。在活动最后,大家希望以后能够更多举办此类活动,打造郑州九中特色教育品牌。
【文五】
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新华网等机构和媒体报道
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2012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
http://www.sach.gov.cn/tabid/303/InfoID/33540/Default.aspx
(国家文物局)
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2/05/29/010309938.shtml
(河南省人民政府)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23/c_123177254.htm
(新华网)
“2012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郑州九中人文创新工作室依托河南博物院这一资源平台,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张贴主题海报和讲授《考古与中原文化》校本课程等方式向全校师生宣传“2012国际博物馆日”。
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新华网等机构和媒体纷纷对此次宣传活动进行报道,这是社会对我校开展此次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充分肯定。承担我校“中原与考古文化”课题的人文创新工作室组织工作室成员对相关报道进行认真学习、总结和讨论。通过近一年来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考古与中原文化”课题实施顺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学术研究逐步专业化、活动开展趋于多元化、课题成果逐渐显现。大家纷纷表示会以此次报道为契机和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扎实稳妥推进课题和工作室的各项工作,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学期,为打造郑州九中特色教育品牌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