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书目导读(高中部分•文化经典名着)
1、《论语》
【图书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着作,共计20篇,是孔子死后由其弟子编辑而成的。它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着作。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着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特征。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备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2、《孟子》
【图书简介】《孟子》与《论语》一样,也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所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则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性强,既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对后代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与孟子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如商鞅、荀子、庄子等人都已经在写作专短论,而《孟子》的文体仍然依仿《论语》,后认为《孟子》一书的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是不无道理的。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它与孟自诩儒家的正统传入有很大的关系,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孟子·公孙丑下》)他虽然没有直说,但自负其传道之任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着名思想家。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孟子退而计学着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自着,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其事。
3、《庄子》
【图书简介】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宋国蒙人,曾为蒙地漆园吏。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当时周朝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的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4、《三国演义》罗贯中
【图书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所着的《三国志》等正史材料,罗贯中结合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写成本书。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人物个性鲜明,塑造出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不仅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风亮节,而且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同时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是一位奸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位政治野心家;关羽则“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这些个性鲜明的小说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有很大差别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的时候有清醒的认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三国演义》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着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5、《红楼梦》曹雪芹
【图书简介】《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着,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最高峰这部小说中的杰作,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如醉如痴的忠实渎者《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作品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反映出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光芒。
【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沾,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
6、《子夜》茅 盾
【图书简介】《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原着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简洁,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生动。本书虽是简写本,仍可约略观赏到原着的艺术风貌。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茅盾的《子夜》创作上。除长篇《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3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也有人把这两篇视为中篇小说)。
7、《家》巴 金
【图书简介】《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旧中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巴金小说创作最为着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崩溃和青年一代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的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曾激荡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同时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地位。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着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1931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鲁迅来往密切。鲁迅认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主要着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